萬畝沙漠防護林被毀
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幾近失守
在我國八大沙漠中總面積排名第六、流動性排名第一的庫姆塔格沙漠,每年以約4米的速度整體向東南擴展,直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敦煌。地處該沙漠東緣、曾經擁有約2萬畝“三北”防護林帶的國營敦煌陽關林場(簡稱陽關林場),是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綠色屏障。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這條西鎖沙龍、東保綠洲的防風固沙生命線,近十余年來持續遭遇大面積“剃光頭”式砍伐,萬余畝公益防護林在刀砍鋸伐中所剩無幾,由此人為撕開一道寬約5公里的庫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
1月上旬,本報記者穿行于陽關林場,只見獵獵大風裹挾揚塵漫沙,一路呼嘯掠過稀疏殘破、地表裸露的林帶,流沙前沿已伸出沙舌向東爬越,“綠退沙進、沙漠逼人”的情形已然顯現。
“西出陽關不見林”,當地人士和相關專家驚呼,任由這道敦煌的阻沙屏障徹底失守,河西走廊西北端將面臨一場風沙侵蝕綠洲的生態災難。
“剃光頭”式砍伐觸目驚心
始建于1963年的陽關林場,地處敦煌古陽關腳下,這里自古以來都是通往西域的門戶和“絲綢之路”南路的必經關隘。據介紹,陽關林場所處位置正好是一個大風口,東面70公里是敦煌市區,西面則緊靠庫姆塔格沙漠。
由于毗鄰西北干旱區自然條件最為嚴酷的大沙漠,陽關林場區域氣候極度干旱,多年平均降水量僅40毫米,蒸發量是降水量的80多倍。在干燥少雨、大風頻繁的氣候條件下,庫姆塔格沙漠東緣沙丘每年以約4米的速度向陽關鎮推進。要守住敦煌,必須先守住陽關;陽關失守,風沙將長驅直入,向東沿戈壁灘一瀉百里,敦煌勢必難保。
據了解,陽關林場以前是“勁風卷白草,野狼竄沙窩”的不毛之地。經過幾代敦煌人的艱苦努力,移走大小沙丘300多個,移動沙石200余萬立方米,平田整地2萬多畝,栽植各類樹木400余萬株,造林約2萬余畝,昔日沙丘連綿的荒漠變成郁郁蔥蔥的綠洲,徹底擺脫了“風沙攆人走”的困境。陽關林場方圓17平方公里的綠色屏障,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風沙向黨河水庫及敦煌城蔓延。
陽關林場場部宣傳欄介紹說,其經營面積2.57萬畝,經過50多年的努力,終于在環境惡劣的沙漠前沿建成了長約5公里寬2公里的防護林帶,防護林帶像一條綠色長城守護著敦煌綠洲。陽關林場敦煌市自然資源局(敦煌市林業和草原局)相關資料稱,作為甘肅省酒泉市最大的灌溉型人工林場,2019年陽關林場生態林面積1.33萬畝。
曾有權威林業期刊載文稱,有“全國沙區林場建設典范”美譽的陽關林場,“倔然屹立于庫姆塔格沙漠前沿而不被強勁風沙吞噬”。而本報記者實地探訪看到,風大吹不倒、沙大摧不垮的2萬畝防護林,如今卻基本毀于刀斧,整片林帶幾乎被砍伐殆盡。
記者穿行于陽關林場部分林地,隨處可見大小樹木被齊刷刷地從底部鋸斷,每隔數米就有砍伐后留下的樹樁,間或有被截好的木頭,橫七豎八躺在林地,從樹樁尺寸判斷,有的樹木已有碗口粗,不少稍大一點的樹樁,干徑達到30厘米,散落的枝干也如成人臂膀一樣粗壯。有林場職工指著這些樹樁對記者說,被砍樹木皮層水分飽滿,極少看見有空心,連枝椏和上梢都色澤新鮮,絕大多數都曾是存活良好、長勢健壯的樹。
當地知情人士向記者逐一指認,幸存下來的樹木分布于林場西側和西南角兩塊面積不大的林地,以及林場主干次道兩側的行道樹、一些地塊的間隔樹。兩位曾在陽關林場工作20多年的職工對記者說,曾親眼看見被成片砍掉的新疆楊、檉柳、胡楊等樹種,老化枯死的“老年樹”和病死樹只占極少部分,大片正值青壯年的樹木像遇到推剪一樣,一棵不留地被推倒,上萬畝林子被“剃光頭”。
“過去為林子流汗,現在為林子流淚。”上述職工對記者說,當年沙土層下全是礫石,栽樹得先用鐵錘鋼釬砸開石層,挖出一米見方、深80厘米的樹坑保證樹苗不窩根,再從幾公里外挑來熟土回填底部、拉來泉水一瓢一瓢澆灌,“每塊林地都是從‘沙老虎’口中搶過來的,每栽活一棵樹都跟養活一個小孩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