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3 白衣英雄張伯禮(六):天津驕傲
【導語】助力中醫參與新冠肺炎救治,天津人張伯禮,以發展中醫藥事業為畢生使命。今天來看《白衣英雄張伯禮》系列,第六集:天津驕傲。
【正文】在武漢,從前期參與治療到后期追蹤恢復,中醫,首次成為主力軍之一,深度參與大型傳染病救治。讓傳承五千年的國粹,能夠發揮更多作用,張伯禮一直在不懈推動。
(采訪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張伯禮:相當一部分病人他也不咳嗽,肺里也沒有炎癥了,但是他的就是乏力、倦怠,實際他的免疫功能紊亂了,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病毒從感染到最后康復,到底是怎么樣,有多長時間才能徹底地修復。)
張伯禮常說,母校天津中醫藥大學,培養了他;無數病人,鍛煉了他;天津這片土地,養育了他。他也把弘揚中醫國粹,當作了自己最重要的使命。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院長 雒明池:非典的時候,中醫整建制地進入到非典當中,天津是全國第一家,是校長當時帶隊率先提出來了。因為他有了第一個吃螃蟹的,所以他就能夠來總結中醫治療的這些經驗。)
經過中醫參與非典治療的實踐,17年來,張伯禮深入思考推進中西醫結合。這里是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數據管理中心庫,眼前的這些數據,就是系統自動分析得出的。在這個系統的數據庫中,涵蓋了全國38家醫院和科研院所治療新冠肺炎的病例數據,并實時進行更新。在數據庫里,儲存著1700多例病人的診療數據。
(采訪?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 循證醫學中心主任 張俊華:我們用遠程的這種信息化的手段,每個大夫通過手機APP的這種方式,能夠及時地填報,他們自己也可以去查看他們管理的這些病人的情況,實現數據分析的同步進行。然后才能夠形成非常規范的、也更加有效的診療方案,為前方的辨證施治,提供一個數據的支撐。)
通過對一個個臨床數據的記錄和分析,身在武漢的張伯禮,能夠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參考。
(采訪: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 循證醫學中心主任 張俊華:你看比如咳嗽、乏力,都是達到1000例頻次以上的,包括還有氣短、胸悶,我們分成12類來進行信息的采集,就能夠看到他們整個的癥狀的分布情況。)
系統把1700多個病人分為了8個主要脈象,其中滑、數,就是中醫常說的“濕熱”的病人,占到68%。這個分析,從中醫角度,就可以給醫生提供很大幫助。
(采訪?天津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 副研究員 鄭文科:在治療的時候,應該首先要考慮一下,是不是適合用祛濕的藥和清熱的藥,來解決問題。)
在這次新冠肺炎救治中,張伯禮也成為了天津驕傲,中藥進隔離點、建中醫方艙、中醫參與重癥救治,張伯禮扛起了以國粹為國效力的脊梁。雖然身在武漢,但故鄉天津,一直是張伯禮的牽掛。
(采訪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毛靜遠:每天望聞問切的資料,傳發給他。晚上十點多了,結合他在武漢那邊的實踐,提示我們有哪些藥物的加減,成為我們天津市進一步地治療的處方用藥的基本規范。)
(采訪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張伯禮:鄭重地是推出一個是金花清感、一個是連花清瘟。中國援助伊拉克,帶去了一批金花清感,援助意大利,帶的就是連花清瘟。把中醫我們做的一些研究的經驗,給他們意大利的國立衛生院,開了一個高層次的一個視頻的會,他們衛生部的官員也參加了,特別對血漿的置換療法、對這個炎性風暴、對中藥也感興趣。所以我說中醫走向國際、一個是人家有需求,第二個我們要靠標準,一定是標準先行,科技是基礎,一定要練好內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你就飛的越高、飛的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