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讀
零讀,不是沒讀,更非不讀。零讀是零星地讀,零碎地讀,零零散散地讀,零敲碎打地讀。
走出學校大門,步入社會階段,大多時間處于工作狀態,大家都叫喊忙,說工作都忙不過來,哪有閑工夫讀書?似乎讀書盡是那些個“金堂玉馬三學士,清風明月兩閑人”,只是閑人的事體。
請聽聽這兩則對話吧。“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這是《論語·季氏》記載孔子和兒子孔鯉的對話。諺云,熟讀《詩經》會說話,熟讀《內經》成醫家。不讀《詩經》,在社交場合開口說話都沒個好詞兒,尤其在春秋時代的重大外交場合更是接不上話。《詩》云:“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不習禮儀,不守規矩,走遍天下都沒法兒生存,沒法兒立身。
沒法兒說話,沒法兒立身,還怎么去工作,還忙乎個啥呀?
文以化人,古今一理。讀書,是工作和生活的必需。書中不僅僅只有影響生存的飯碗,也不僅只有宋真宗所謂幸福標志的“黃金屋”和“顏如玉”;更為重要的是,書中還蘊涵著積極健康的人生不可須臾或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人講過,做官為俗,讀書為雅,因而從政者更應該多讀點書,陶冶情操,澡雪精神。所以說,讀書也是高尚而美好人生之必需。
至于工作忙,并不構成不讀書的理由。據《墨子·貴義》記載:“昔者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士。”這位被孔子一生頂禮膜拜的大圣人周公旦,貴為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且身為攝政王,全權處理周王朝政務,你說他忙不忙?但他每天早晨“零讀”百篇,晚上接見七十名提意見和建議的學者和官員,被曹操譽為“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常言道,圣人學眾人,眾人學圣人。正是因為圣人廣泛地吸納眾人的智慧——自然也包括先圣們寫進書里的知識與觀念、經驗和教訓,圣人的思想和學說,才值得眾人去學習。
人生確乎很忙,時間亦不等人。諺云,一晃過三冬,三晃一世人。在時光飛逝、工作繁忙的節奏中,要想增強本領充電讀書,只能從碎片化的時間夾縫里,抽時間,擠時間,搶時間,雞零狗碎地讀,化整為零地讀,不失時機地讀。世無純白之狐,卻有純白之裘,無非集腋成裘、積少成多而已。零讀的集中,可以匯成知識的海洋。
老子曰:“少則得,多則惑。”切莫輕視零星、零散的知識點,小塊的時間,零碎的知識,學之輕松,記之牢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古代先賢利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的零散時間作文讀書,直到暮年仍孜孜以求,本著“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之精神苦讀。假如今人能發揮其在車上、枕上、廁上、沙發乃至于一切之上,像玩手機、打游戲、刷微信那樣,懷揣“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之情懷零讀,那么,“手不釋卷”者就會成為一道道壯觀而靚麗的風景!
當然,提倡讀書,并非強求人人都要成為周公或孔子那樣的圣人;強調零讀,也不是把讀書和娛樂絕對化對立起來。玩,也是人生快樂的本能需求。
然而,玩物喪志,老大傷悲;暇日多者,出人不遠。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本身就具有價值和意義。諺云,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讀書,關乎個人與家庭的興旺向上,乃至整個民族的興盛發展。
讓零讀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常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