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之“大變局·中國治”系列報道
代表作1:
(近觀中國)全球戰疫,習近平展現中國的“同理心”
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題:全球戰疫,習近平展現中國的“同理心”
作者?鐘三屏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多國蔓延,其不僅成為全球共同挑戰,也再次凸顯各國制度、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如何在理解尊重各國不同國情、不同“打法”基礎上形成全球戰疫的最強合力,是一道難題。
從國內動員到國際合作,從雙邊外交到多邊舞臺,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在全球戰疫時刻的一系列動作,展現了中國的解題思路——在與世界的互動中始終保持一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的“同理心”。
——站在中國看世界,這份“同理心”首先體現在“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理解他國感受和處境。
在習近平與多國領導人的對話中,“感同身受”成為關鍵詞。他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目前德國面臨疫情嚴峻挑戰,中國人民感同身受”;他對韓國總統文在寅說,“疫情沒有國界,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韓方目前遭受的疫情和困難感同身受”。
相互“理解”,也一直是習近平與世界互動的一個重點。一方面,在與古巴國家主席迪亞斯-卡內爾、印尼總統佐科等人交流時,他感謝對方國家對中國及其抗疫努力的“理解”;另一方面,他向美國總統特朗普、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等均表達了對這些國家困難處境和嚴峻形勢的理解,愿盡力提供支持和幫助,更向英國首相約翰遜表示“相信戰勝疫情后,中英相互理解會更深入”。
在他國面臨困境和挑戰時,選擇并肩作戰還是隔岸觀火、同舟共濟還是幸災樂禍?從中國給出的答案來看,無論“感同身受”還是增進“理解”,這些樸素的外交語言代表了習近平增進國與國、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共同療愈疫情創傷的努力,也是在為國家之間深入開展戰疫合作夯實基礎。
——站在中國看世界,這份“同理心”還體現在“推己及人”,與國際社會開展建設性合作。
中國抗疫最艱難時期曾得到來自世界的大力援助,在國際疫情加劇蔓延的當下,習近平告訴世界,“中華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報李的民族”。在與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互動中,他呼吁攜手拉起最嚴密的聯防聯控網絡,先后十余次表示中國愿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從信息分享到病毒檢測,從物資供給到疫情趨勢預測,他一一部署,督促落實;從區域公共衛生應急聯絡到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他發出倡議,更積極推動。
中國外交部3月2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已向80多個國家,以及世衛組織、非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提供緊急援助,向世衛組織提供2000萬美元捐款,支持其開展抗疫國際合作,并向多國派出專家組支援抗疫。
這些努力,有利于國際社會抗擊疫情,也有利于降低疫情境外輸入風險、鞏固本國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同理心”正為中國和世界戰疫凝聚合力;對國際社會而言,“同理心”還是對抗干擾和雜音的一劑“良藥”。輿論場一直不乏試圖“甩鍋”他人、污名化他國合作抗疫努力的論調,甚至出現類似“尋求抗疫領導權”“搞慷慨政治”的極端言論。多一些“同理心”,少一些“私心”和“口水仗”,將顯著降低國際合作成本。
——站在中國看世界,這份“同理心”還體現在“換位思考”,及時回應外界關切,合情合理表達中方關切。
在雙多邊舞臺,習近平及時向世界介紹中國抗疫第一手經驗和進展。“中方已經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向所有國家開放”,“愿同各國分享防控有益做法,開展藥物和疫苗聯合研發”,“中國將加大力度向國際市場供應原料藥、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資等產品”,“要攜手幫助公共衛生體系薄弱的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能力”,這些表述直接切中國際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
同時,對事關中國核心利益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直言不諱表明關切和中方訴求。在與中國公民尤其是留學生比較集中的英美等國領導人溝通時,他都強調希望對方國家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維護好這些人員的“健康安全和正當權益”“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據報道,目前中方正增加臨時航班,為確有困難的海外學子歸國提供便利。
通過換位思考回應外界關切,中國展現了一份“同理心”;而表達中方關切并呼吁他國采取行動,則需要相關國家也拿出“同理心”,以增進理解擴大共識。
美國學者杰里米·里夫金曾在《同理心文明》一書中呼吁,在危機四伏的世界中建立起同理心文明的全球意識。無論對中國還是對世界,秉持“同理心”絕非“唱高調”,而是被一次次危機所證實的必然選擇。邁過意識形態鴻溝、放下制度和社會偏見、包容歷史文化不同、真正將彼此視為命運共同體的一員,人類方能匯聚戰勝疫情的最強合力。(完)
?
代表作2:
(近觀中國)聯合國時間,習近平表達的“不能”與“不要”
中新社北京9月30日電 題:聯合國時間,習近平表達的“不能”與“不要”
作者?鐘三屏
時逢聯合國成立75周年,中國元首外交也進入了“聯合國時間”——9月21日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出席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峰會、第七十五屆聯大一般性辯論,會見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接下來,他還將出席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聯大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全球疫情,世界再次站在十字路口。透過在聯合國這一多邊外交舞臺上的連串重要活動,習近平以2020年特殊的“云聚”方式,再次表達了中國對世界的期待——不能作出錯誤選擇,“單邊主義沒有出路”;不要誤讀中國,“中國從不搞意識形態對抗,從不主張脫鉤,從不想稱王稱霸。”
聯合國是微縮版的世界,在聯合國走過75年之際,當我們回望聯合國成立的初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時,不僅言猶在耳,而且深具現實意義。
當今世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霸凌行徑抬頭,個別國家和政治勢力急于“甩鍋”“脫鉤”“退群”,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多邊機制和國際治理體系遭受嚴重挑戰和沖擊。
團結還是分裂?合作還是對抗?共擔責任還是逃避推諉?人類面臨關鍵抉擇。“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聯合國?需要構建一個什么樣的未來?”這是紀念聯合國成立75周年之際所有成員國的“必答題”。
在“聯合國時間”,中國最高領導人以明確的立場、清晰的表達給出了中國的答案——
“不能誰的拳頭大就聽誰的”“不搞例外主義,不搞雙重標準,也不能歪曲國際法”“任何國家都沒有包攬國際事務、主宰他國命運、壟斷發展優勢的權力,更不能在世界上我行我素,搞霸權、霸凌、霸道”。
“疫情也放大了全球治理體系中不適應、不匹配的問題。各方應該思考如何加以完善,而不是推倒重來,另搞一套。”
“面對經濟全球化大勢,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里假裝視而不見,或像堂吉訶德一樣揮舞長矛加以抵制,都違背了歷史規律。”
……
毫無疑問,站在決定未來的十字路口,中國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雙重標準明確“說不”,堅定站在了多邊主義、合作共贏的一邊。
“習近平展現出了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維護者的一貫形象。”有外媒評論認為,這與單邊主義傾向日趨明顯的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學者則認為,習近平的表態體現了中國對世界秩序的基本看法,而非針對特定國家。因為各國關系及利益都有可能存在沖突,需要依靠制度和規則加以協調,而聯合國所代表的規則體系就是處理國與國關系的基本途徑,不能誰的拳頭大就聽誰的,“拳頭”更不是搞霸權、搞例外、搞單邊主義的理由。“這即是中國的‘世界觀’。”
什么才是世界各國的正確選擇?習近平亦給出中國的回答——“我們要做的是,以對話代替沖突,以協商代替脅迫,以共贏代替零和,把本國利益同各國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努力擴大各國共同利益匯合點,建設和諧合作的國際大家庭。”
這也是中國始終堅持的承諾和行動——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踐行合作共贏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為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向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物資援助,承諾疫苗研發成功后將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提供……
正如聯合國副秘書長兼聯合國成立75周年紀念活動籌備工作秘書長特別顧問法布里齊奧?霍克希爾德此前指出的,中國是塑造聯合國和人類未來極其重要的角色,來自中國的支持與合作至關重要。
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確定的世界、復雜的局勢以及個別國家、個別人出于一己私利“攪渾水”,確實造成一些“理解赤字”下對中國的誤讀。
在“聯合國時間”里,習近平高頻發聲,對中國理念、中國態度作出一系列闡釋和廓清,同時也傳遞出不要誤讀中國的“言外之意”。
“我們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范圍,無意跟任何國家打冷戰熱戰”,習近平重申。這也可以視為對一些人習慣性炒作“中國威脅”等論調的再次回應。
“我們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也不會關起門來封閉運行”,這可以視為對“中國是否一如既往堅持開放”等“新問題”的直接回應。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這些“新問題”,習近平近期已經多次給予回應和闡述。在“聯合國時間”,習近平再次強調,中國不會關起門來封閉運行。中國“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開辟空間,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增添動力”。
由此可見,中國的新發展格局仍然是將自己置于“世界之中國”的維度作出的政策選擇,這與一直以來中國堅持的對外開放、多邊主義選擇是一致的。
中國的行動也為世人觀察問題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倘若中國真的要“封閉運行”,那為何在全球疫情尚未結束前搭建國際服務貿易平臺、“逆勢”舉行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又為何在今年一再優化營商環境,新增多個自由貿易區?
“中國將繼續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習近平重申,要超越國家、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界限,站在全人類高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這同樣可以視為對那些誤讀中國之人的回應。
從某種程度上說,誤讀也是一種關切。事實上,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從未像今天這樣廣泛、深切。而對中國的所有關切最終都指向一個問題——“今日之中國”將如何做“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對此,習近平在會見古特雷斯時用最樸素的話一語道明:
“中國從不搞意識形態對抗,從不主張脫鉤,從不想稱王稱霸。我們想得最多的,是讓14億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完)
?
代表作3:
(近觀中國)“中國減貧奇跡”——習近平為世界展示的一種可能
中新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中國減貧奇跡”——習近平為世界展示的一種可能
作者 鐘三屏
2020年,全球經受著百年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雙重考驗。在這樣的一年即將過去之際,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向世界宣示: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中國成就的幾千年人類減貧史奇跡,如同在人類至暗時刻帶給世界的一抹亮色,也再次激發了外界讀懂“中國奇跡”的熱望。
讀懂中國減貧奇跡,必然要解答“中國為什么能”。
聯合國糧農組織減貧項目官員安娜·坎波斯指出,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巨大成果,是因為始終把扶貧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并且在扶貧方面有清晰的目標,中國在減貧領域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誠如所言,在中國,消除貧困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議程。特別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消除絕對貧困明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
習近平曾自述說,“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有媒體用“扶貧干部”這一稱呼來概括他40多年來,從生產大隊黨支部書記到中國最高領導人,致力于減貧事業的努力。從華北平原到西南邊陲,從大別山區到秦巴腹地,從土家苗寨到雪域高原,從“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涼山,中共十八大以來,他更走遍了中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20年年初,他在疫情來襲的“特殊時期”,召開中共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以“硬核”部署要求不留任何退路和彈性,如期兌現減貧承諾。
40多年發展扶貧、8年脫貧攻堅,既是對習近平個人扶貧經歷的概括,也是無數中國各級官員工作生涯的一條共同主線,更是幾乎全體中國人的生活背景板。中國對減貧事業幾十年如一日的專注度由此可見一斑。
過去8年,為實現目標,中國采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持續奮斗,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前10年完成世界2030年減貧目標,對世界減貧事業貢獻率高達七成。
面向“后扶貧時代”,中國政治邏輯也非常清晰。習近平強調,“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中國將在穩定脫貧成果與破解相對貧困上持續作戰,把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兩大戰略無縫銜接,“要激發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激勵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勞致富,向著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繼續前進。”
讀懂中國減貧奇跡,不僅要理解中國政治邏輯的起點和框架,更要從中看到“中國能,世界也能”。
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聯合國高級顧問杰弗里·薩克斯看來,中國的減貧奇跡,得益于清晰的目標,良好的計劃,政府扶持與市場機制共同作用,多主體參與。中國經驗為世界貧困國家和人們帶來了希望。
習近平在談及中國減貧方案時指出,“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
8年間,中國堅持開發式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相結合、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探索形成了針對不同貧困類型、覆蓋全部貧困群體的扶貧干預體系,顯著緩解了貧困群眾的脆弱性;大力投入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網絡,筑牢民生保障底線,被認為構建出制度減貧與精準扶貧為特征的國家減貧框架。同時,中國將扶貧與生態環境保護、文化發展融為一體的戰略,為扶貧與發展的可持續性開創了新的格局。
有中國經濟學家指出,中國的脫貧路徑是一條漸減曲線,不同于其他國家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之后貧困率就不再下降的現象。中國在全球實現了快速增長與減貧任務目標的同步達成,這一奇跡為世界展示了一種可能性。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精準扶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讀懂中國減貧奇跡,更要理解“世界好,中國才好;中國好,世界更好”的中國世界觀。
“當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減貧事業面臨嚴峻挑戰。中國愿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推進國際減貧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2月14日,習近平向在北京開幕的人類減貧經驗國際論壇發去的賀信中說。
如其所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也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特別是,中國不斷深化共建“一帶一路”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接。根據世界銀行報告,共建“一帶一路”預計將幫助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中國還不斷通過多、雙邊渠道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能力建設,助力減貧國際合作。
2020年,被《時代》周刊稱為“最糟糕”的一年。這一年里,國際社會矛盾、對立凸顯,共識、共鳴受抑制的特點表現突出。擺脫貧困,作為人類敘事的千年母題,成為現下國際社會難得的共同話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不啻在至暗時刻,用“人類奇跡”這種特別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一種面向未來的可能性。
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從中國減貧奇跡中,能夠看到全球貧困治理的行動方向和有效路徑,以及由此轉化出的巨大效能,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了巨大信心。
面向2021年,希望這個發生在人類至暗時刻的“中國奇跡”,讓世界看到人類文明的進步之光;也期待世界珍惜這一面向未來的可能性,從中汲取力量,共同戰勝疫情,破除迷霧,迎接人類充滿希望的明天。(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