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期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特別提出8項重點任務,“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引人注目。就在前兩天,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種子是農業發展的“芯片”,如果過度依賴進口,一旦發生“斷種”,中國人的飯碗就無法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農業“芯片”如何守住,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怎樣開展,種業翻身仗該怎么打?請聽新聞述評《守住農業“芯片”,端牢中國飯碗》。
?
這幾天,在北大荒墾豐種業七星農場種子處理中心,技術人員劉雨鑫正在對新篩選出的三江6號種子進行加工倉培育,積極為明年農業生產做準備。
【劉雨鑫:經過農業部和品質檢測中心的分析結果得出,三江6號水稻種子的出糙率在81.3%-81.6%,整體精米率在64.8%-71.6%,并且經過嘗試后發現米飯清香,適口性好,食味值在78-80分。這也填補了多年來三江地區自主研發自主培育的空白?!?/p>
從三江平原到瀟湘大地,今年我國水稻育種研發捷報頻傳。上個月,位于湖南省衡南縣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試驗示范基地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這是袁隆平團隊在屢破超級稻單產世界紀錄后,再次刷新紀錄。
【袁隆平:達到880公斤我就很滿意了,現在是超過了900公斤,我就非常滿意了。我們現在進一步把品種經驗向全省全國推廣開來,為國家的糧食生產做出新的貢獻?!?/p>
一個個高產數據的背后,讓人們看到近些年我國在水稻、小麥等育種研發上取得的驕人成績。盡管我國種業有了很大的進步,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由于糧食育種技術整體落后于發達國家,玉米、大豆等作物不得不依賴進口。近年來,包括行業前10強在內的70多家國際種業巨頭已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一大批洋種子滲透到國內田間地頭,包括黑龍江等糧食主產區。
【黑龍江農民:這些年我家玉米地里一直種的都是合資的玉米,這幾年收成都挺好。聽說有個進口的種子收成更高,明年想看看有沒有更好的進口品種?!?/p>
根據中國種子貿易協會的報告,2018年我國農作物種子進口量為7.27萬噸,進口額達32億元人民幣。洋種子不僅在我國市場占據了較高的份額,價格也遠高于國內種子,一些蔬菜品種的洋種子價格甚至高出國產種子幾十倍。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陳慶山表示,種子大量依賴國外,直接影響到中國在國際種子市場的主動權與話語權。
【陳慶山:我們從國外直接引進的技術和品種種子,你像玉米生產主推的德美亞系列,它的父母本都是德國提供的。還有我們的蔬菜80%-90%以上都是國外提供的。】
有專家指出,當前跨國種業已進入“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而我國仍處在以雜交選育為主的2.0時代。而在可以自主創新的領域里,我們又有一部分種源要從國外引進。一旦沒有了種源,自主創新就要“卡脖子”,無法繼續推進。對此,常年從事種子生產的黑龍江省龍科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銘豐呼吁,這些差距背后所隱藏的危機,尤其要引起重視。
【李銘豐:我們的種子資源還比較匱乏,對種子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重視程度還不夠。我們的研發隊伍還有待于加強。國內目前的育種主要還依靠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種子企業在研發階段的投入和國外的大型種子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自主研發是一個企業生存的關鍵,也是我們國際競爭力的體現。如果種子企業不重視種子研發,很快就會被國際市場競爭淘汰掉。】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專家認為,接下來打好種業翻身仗,一是要建設好種子庫,為糧食安全儲備好種質資源;另一方面,要加大自主知識產權種子的比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種子要牢牢地掌握在中國人手中。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陳慶山建議:
【陳慶山:在卡脖子技術方面,目前來說問題比較大的就是玉米和大豆。黑龍江省玉米、大豆和水稻都是全國面積第一,這方面都要加強研究。種質資源的創新,在黑龍江省應該同時考慮在高校要建一套生物育種平臺,在種業公司建一套應用的育種平臺,把國家的生物育種戰略落到實處?!?/p>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雖然本土種質資源豐富,但創新利用效率并不高;科研育種人員有很多,但產出轉化效率也不高??蒲杏N和產業發展還存在“兩張皮”現象。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認為,下步要著力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促進科技人才向企業流動,研發更多向商業化育種方向傾斜。
【鄭風田:我們國家大量的育種都是在這些大學。教授們一般育到種子之后,考核標準可能只是一個專利,對是不是在一線推廣方面有很大的問題。希望能組建一些中國的種子航母,建立產學研一體。國家出重金扶持一批、做大做強一批種子公司,然后搞出一些原創性的技術?!?/p>
黑龍江省龍科種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銘豐抱有同樣觀點。在他看來,打好種業翻身仗,關鍵在于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目前國內種業企業研發主要集中在低水平層面,缺乏突破性成果。一方面是突破性的技術攻關往往需要投入高額時間與資金成本,另一方面,即便加大投入,產出也仍然存在可能白忙一場的不確定性。當務之急是建立有效銜接科研單位與種子企業成果轉化的通道。
【李銘豐:我們也在探索如何和育種單位進行合作式的育種模式。科研單位的品種能夠在實驗階段就能和企業進行有效銜接,就能夠被企業所了解,(做)前期的一些布點式的推廣。審定之后就有可能大面積推廣,那么這個品種的價值也能真正的體現,科研人員能得到價值的回報,企業也能找到一個適合于市場的好品種?!?/p>
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朱啟臻表示,在加強育種成果應用推廣的同時,也要解決好農業生產主體問題。必須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大批高素質農民隊伍,同時人才政策向農學類專業傾斜,為現代農業提供人才保障。
【朱啟臻:一個是科研的投入,一個是推廣的機制,要更偏向于市場化。這兩個方面,我們都有改進的空間。(還有)一個是人才,對一個國家的種業發展非常重要。】
種業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掌控種源,培育優良品種。這既需要加強頂層設計,也需要完善制度,從政策與資金上加以長期扶持。全國種業創新工作推進會不久前召開,提出“十四五”期間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現代種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桃林強調:
【張桃林:加快少數依賴性的品種選育和國產化的替代,力爭到2025年以企業為主體、基礎工業研究為支撐,產學研用融合的國家種業創新體系基本建立。】
發展自主種業,守住農業“芯片”,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作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黑龍江落實“藏糧于技”戰略,積極開展種子自主創新。昨天剛剛結束的黑龍江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深入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不斷提高種子品質與自給率。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黑龍江省農科院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在全省覆蓋面積穩定在每年1億畝左右,占全省播種面積50%以上。就在前幾天,從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又傳來消息,四個優良大豆新品種通過審定,并填補了我國高油酸大豆品種空白。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將研究出更多優質品種,讓中國人的飯碗里裝上更多中國糧。
黑龍江省農科院副院長來永才:
【來永才:加速攻關,及早拿出適合生產的種子,來滿足農業生產對種子的需求。作為農科人,有信心把中國的種子打造成世界一流!】
黑龍江省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會計師魏成林:
【魏成林:以大豆種子為主營項目,同時推進水稻、玉米種子市場份額,著力提高主營收入和盈利能力,提高龍江種子的市場話語權。構建種子產業合作平臺,抱團出海,讓龍江種業走出龍江,登上國際舞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