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
2020-10-27 15:07
|
來源: 中國記協網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中國新聞獎新聞名專欄代表作基本情況【下半年】
?
|
下半年代表作標題
|
站在今日之中國,讀懂習近平定位的“世界之中國”
|
|
發表日期
|
2019-10-1
|
|
作品評介
|
作品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提出今日之中國如何思考自身與世界關系的重要命題,并以習近平總書記“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重大判斷作答。作品巧妙地為外界搭起了一個關鍵時點深入理解中國的話語框架,也成為當天海內外關注新中國國慶日眾多評論中令人印象深刻、極有辨識度的篇章之一。?????作品對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文本中蘊含的時空關系進行了透徹的闡發,從新中國70年的歷程、中國與世界70年來的關系,講清“今日之中國”,也即習近平總書記“世界之中國”論斷的其來所自。同時,講清來處更論歸處——在70年的新起點,作品以“世界之中國”對“我”和“我們”的觀照,共同構建出“未來之中國”與世界更好互動的發力方向,最終得出“站在今日之中國,走向未來之中國,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乃大勢所趨”的論斷,水到渠成,充分自然。?????作品以行云流水的文字駕馭恢弘厚重的重大主題,筆觸宏闊卻不失靈動,風格獨特、辨識度高,彰顯中新社對融通中外話語方式的有益探索。?
|
|
采編過程
|
?該作品是中新社策劃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日重頭評論之一。主創團隊在系統梳理習近平總書記近年各類重要講話的基礎上,綜合分析這一重要歷史節點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時代背景、國際環境,最終確定選取習近平總書記對“世界之中國”定位的重大判斷作為主題,以歷史縱深、現在與未來交匯的時間為框架,以中國發展的內在邏輯為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未來走向作答。從策劃、寫作到編輯、審定,主創團隊對文本數十次細致推敲打磨,標題更是經過不斷的自我否定和反復推敲,成為點睛之筆。經過統籌安排,作品在10月1日慶典正式開始前的清晨時段在中新社各個新聞產品終端同步推出。
|
|
社會效果
|
??作品以文字電訊通稿為第一發布平臺,在中新社兩端、兩微以及境外社交媒體平臺中文賬號同步推出,在10月1日的海量信息供給中仍然受到關注。其中,文字電訊通稿獲得數十家海外華文報紙采用、網站、新媒體平臺刊載轉發,廣泛覆蓋港澳、美加、澳大利亞、東南亞以及南美、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中新社旗下社交平臺賬號閱讀數近100萬次,網友紛紛留言并在圈群傳播。有網友表示:[“站在今日之中國,走向未來之中國,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乃大勢所趨。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和’風已從東方吹來。”好喜歡這段話,已做筆記。]
|
|
下半年代表作
|
下半年代表作: ? 站在今日之中國,讀懂習近平定位的"世界之中國" ? 中新社北京10月1日電 題:站在今日之中國,讀懂習近平定位的"世界之中國"? 作者?鐘三屏? 2019年10月1日,新中國迎來70華誕。站在這一歷史節點上,今日之中國如何思考自身與世界的關系,對自身在世界坐標中的位置有何新的期待??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這是習近平描述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觀察認為,"世界之中國"這一極簡表述,不僅從靜態意義上指明了中國與世界的地域聯系,還從動態意義上勾勒了中國與世界相互影響、相互形塑、相互需要的關系。? 70年,新中國一路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追憶歷程,把酒回望,一杯敬自己,一杯敬世界。70年間,中國發揮主觀能動性,自己主導自己的命運,同時也離不開外部世界,正如《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白皮書所指,中國在與世界的聯系互動中發展。? 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百業待興到"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實驗室",從現代化的追趕者到走出獨有的現代化道路,從溫飽不足到奔向小康……中國這些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舉國上下干出來的。習近平將之定義為"一部感天動地的奮斗史詩"。? 今日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正處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習近平將"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比喻為"一場接力跑",勉勵奮斗史詩的書寫者"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是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回首新中國70年的發展歷程,世界"大氣候"變化帶給中國的機遇和改變亦不容忽視。從封閉半封閉到敞開國門擁抱世界,從被隔離于國際經濟體系之外到成為經濟全球化重要推手,從"一邊倒"到打造全方位外交……70年間中國的重要選擇、重大轉型無不打上了世界"時"與"勢"的印記。 對于來自世界的暖流,習近平毫不諱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對于侵襲世界的寒流,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單邊主義蔓延等,他正視挑戰的同時呼吁求同存異,"我們處在不同發展階段,在一些問題上存在利益差異和觀點分歧很正常""關鍵是要弘揚伙伴精神",向世界傳遞辯證務實的解局思路。? 縱觀70年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觀察家認為,這一關系既表現為"世界之于中國",又表現為"中國之于世界"。隨著中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輿論越來越關注"中國之于世界"。有外媒慨嘆,"世界曾以為它將改變中國,然而中國取得了如此壯觀的成功,它已經改變了世界"。? 面對"世界之中國"這一定位,中國如何更好作為?放眼寰宇,八方祝酒,一杯敬當下,一杯敬未來。70年是節點,更是新起點,只有總結好當下,才能繼往開來。? "世界之中國"首先表現為對"我"的觀照。習近平曾說,"中國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對世界而言就是貢獻"。這表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自身發展仍是中國的第一要務。7億多中國人實現脫貧對全球減貧的貢獻,中國經濟"穩中有進"帶給世界的確定性,"中國經驗"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借鑒,堅持不"輸入"外國模式也不"輸出"中國模式,都是這方面的體現。? "世界之中國"同時表現為對"我們"的觀照。歡迎各國"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將中國定位為"全球共同開放的重要推動者、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動力源、各國拓展商機的活力大市場、全球治理改革的積極貢獻者",倡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體現了習近平對中國如何在物質、制度、理念等維度面向世界的思考。這些思考伴隨著中國大門越開越大、共建"一帶一路"、創建亞投行、積極參與維和等作為,轉化為可感知的成果。? 習近平還進一步向世界宣示,"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這不僅強調了"世界之中國"的恒久基調,也指明了中國未來與世界更好互動的兩個發力方向。? 一是經濟發展上、國家心態上的更加開放,比如打造全方位開放格局、不斷拓展全球"朋友圈"。二是為全球治理貢獻更多"和合共生"等"東方智慧"以及國際公共產品,正如習近平所言,"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分析認為,習近平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著眼于為人類共建美好世界尋找最大公約數。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不僅面臨國與國如何更好相處的課題,同時面臨技術進步帶來的數字治理等全新挑戰,建設"美好星球"非一朝一夕可成,也無法僅靠一兩個國家的力量實現。獨行快,眾行遠,"世界之中國"期待來自世界的更多回應。? 站在今日之中國,走向未來之中國,中國與世界的深度融合乃大勢所趨。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和"風已從東方吹來。(完)
|
責任編輯: 張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