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人員):
邱正(賈臻)、王倩松、王全力
編輯:
集體(齊建國、趙慎安、張玉、張華、劉紅星)
這家企業接二連三遇到“窩心事”
在科技引領城建設攻勢中,如何大力發展創業投資,用資本力量推動人才聚集、科研發展,這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藍谷作為聚集創新要素、創新資源的重要創新平臺之一,在其中擔負重任。然而,一家企業卻在這里接二連三地遇到了“窩心事”。
2017年6月,張先生所在的企業入駐藍谷。“企業入駐藍谷時,讓我們心動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藍谷下發的一個文件提到,園區的在孵企業、事業單位和研究院所的工作人員,繳納社保滿一年,子女可以到山東大學實驗幼兒園和山東大學實驗小學就讀。”張先生說,公司對外招聘時,就把這個利好條件作為重點向求職者進行了強調。
2018年6月,張先生公司員工繳納社保滿一年,歡天喜地地準備送子女入園入學,卻發現藍谷的政策變了。在新下發的文件中,原來文件中的“在孵企業”已變成了“引進人才”。該文件對“引進人才”作了說明:“引進人才”是指博士及以上、長江學者等高層次人才。
張先生公司招聘的大都是碩士研究生,他本人是雙碩士、三項高級職稱,也不符合新的文件規定。張先生多次奔走協調,企業員工子女的入園問題最終也沒得到解決。
“2018年6月,我們企業有11個員工的孩子等待入園。企業在招聘時向員工承諾過可以到山東大學實驗幼兒園就讀。現在,藍谷的政策一變,員工們紛紛指責我不講誠信,9個人直接提出離職。”張先生說,一共28個人的公司9個人離職,手頭的項目因為核心人員離去而無法運轉。
政策的變來變去給企業帶來了損失,制定的政策不落地也讓張先生“一頭霧水”。
“藍谷對在孵企業出臺了優惠政策,明確對企業場地租金、物業管理費進行后補貼,標準是第一年補貼100%,第二年補貼80%,第三年補貼50%。可是,我們企業到現在為止也沒拿到一分錢的補貼。我們去相關部門詢問過,有的工作人員態度很好,表示落實后給予回復。但是,有的工作人員的態度讓人難以接受,說‘政策聽聽就行了,別當真’。”
對于“聽聽就行,別當真”的說法,張先生表示難以接受:“政府部門制定政策就是應該落地、落實,這是建設誠信政府的最基本條件。相關工作人員的這種說法和做法給誠信政府建設減了分、抹了黑,破壞了整個大營商環境,實在是不應該。”
經歷了幾樁“窩心事”后,張先生坦言對于有關部門的政策落地、落實挺失望。“我一直安慰自己,政策拿不到也無所謂,畢竟企業要練好內功,做好市場才是關鍵。可是,讓我沒想到的是,項目審批一事又讓企業陷入了困境。”
張先生公司引進了一個高端傳感器產業化基地項目,一期投資1.2億元,目前已拿到了1500萬元的意向合同。5月20日下午,張先生公司向藍谷管理局提交了該項目的立項審批,此后就進入了一個多月的等待期。其間,張先生多次向藍谷管理局了解項目審批進度,卻沒得到具體的回復。
“這個項目的投資方從著急、催促,最后變成了撤資,與我們合作的技術方也一直在詢問審批結果。”張先生說,“7月2日,藍谷管理局終于通過了審批。但是,盡管審批通過了,我們還是初步考慮將項目不再落戶藍谷。”
記者電話詢問了藍谷經濟發展處關于立項審批所需要的時間,工作人員回復需要3個工作日。記者就張先生的審批立項事宜詢問了市發改委的相關工作人員,該工作人員表示,如果通過網上提報材料的話,一般是1個工作日內可以完成,其他方式最長不超過3個工作日。而張先生公司的項目卻從“短跑”變“長跑”:5月20日提報審批材料,7月2日收到《青島藍谷項目準入意見書》。在該《項目準入意見書》上,記者看到蓋章日期是6月24日。張先生表示,自己確實是在7月2日才拿到了這份《項目準入意見書》。“這期間一個多周的時間,又是拖在哪里?”張先生在藍谷的創業經歷以及與相關工作人員的接觸,讓他有一種“說與做不一致”的感覺。
“我們做企業就希望政府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營商環境,出臺的政策能夠及時落地、落實。”張先生對自己公司遭遇的“窩心事”頗顯無奈,“無錫、舟山的政府部門已經派專人與我們接洽,讓我們把這個項目落戶無錫和舟山,并且承諾從報審到立項再到簽訂多方合作協議,3到10個工作日內就可以完成,青島市相關部門規定的審批時間也不長。同樣是審批,為什么我們的項目在藍谷卻是這么長時間?”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邱 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