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書記的深情牽掛——來自貧困鄉村的精準脫貧故事
作者(主創人員):
集體(汪曉東、劉文波、曹樹林、李林寶、魏賀、周小苑、禹偉良、楊彥、卞民德、孫振、付文、侯琳良、朱佩嫻、阿爾達克、高炳、張丹華、萬秀斌、程煥、孫超、李增輝、朱磊、姜峰、張志鋒、胡健、周亞軍、趙鵬、張文)
編輯:
集體(李寶善、庹震、王一彪、張忠、禹偉良、卞民德、郝迎燦、李仕權、楊旭、吳丹、曹怡晴、張曄、亓玉昆、張帥禎、劉潤函)
總書記的深情牽掛——來自貧困鄉村的精準脫貧故事
代表作1:
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
引水修路產業興 增收致富日子紅
"從小到大,我喝了幾十年的雨水、鹽堿水。"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布楞溝村,老支書馬占海感慨,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關懷,讓鄉親們喝上了甘甜的自來水。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翻山越嶺,來到海拔1900多米的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總書記指出,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一定會給鄉親們更多支持和幫助,鄉親們要發揚自強自立精神,找準發展路子、苦干實干,早日改變貧困面貌。
這幾年,布楞溝村引來了水、修通了路,村民的日子變紅火。
引水修路,緩解"六大難"
"看著自來水嘩嘩地流,那感覺像是在做夢"
布楞溝,東鄉語意為"懸崖邊"。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溝壑縱橫,一度是東鄉縣最偏僻窮苦的村。
"這里年均降水量只有29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1490毫米,只能種點玉米和土豆,一畝地產量最多也就300斤左右。"高山鄉黨委書記馬海明說,布楞溝村當年有"六大難"。
吃水難,要么喝雨水或者河溝里的鹽堿水,要么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行路難,全村都是土路,又窄又陡;住房難,八成以上群眾住的是土坯危房;上學難,村里只有一個三年制教學點;看病難,沒有村衛生室,有個頭疼腦熱得到9公里外的鄉衛生院;增收難,絕大多數村民不識字,沒有一技之長。
馬占海回憶,受不了惡劣環境和落后面貌,許多人開始外遷。到2013年,原本800多人的布楞溝村,只剩56戶300來人。
2013年2月28日,布楞溝村安全飲水工程開工建設。4個月后,清澈的自來水就流進了村民院落。"看著自來水嘩嘩地流,那感覺像是在做夢。"馬占海說。
當年5月底,長達20多公里的水泥硬化路,將布楞溝與大山外的世界連接起來,還一舉解決了整個布楞溝流域6個鄉鎮、20多個村、2萬多群眾的出行難題。
水引來了,路修通了,基礎設施瓶頸打破之后,布楞溝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越走越順。
"近年來,在中石化集團、廈門市和上級黨委政府幫助支持下,布楞溝村建成村辦公樓、衛生室和小學、幼兒園,還建成了易地搬遷安置點,56戶村民全部搬進了嶄新的磚瓦房。"東鄉縣委書記馬生榮說,總書記當年的囑托已經逐漸變成現實。
2012年底,布楞溝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24元,貧困發生率高達96%;2014年底,人均純收入達到3419元,實現整村脫貧。2017年底,人均純收入增長到6156元。
扶貧車間,促內生動力
"苦干不苦熬的想法,取代了‘等救濟’‘靠幫助’"
2017年,在陜西西安讀碩士研究生的馬娟,回到了東鄉縣老家,開始創業。
"我注冊了淘寶店鋪和微店,準備做電商。"馬娟告訴記者,馓子、小麻花等花馃馃食品,是當地的一大特產,幾乎每個婦女都會做。"公司開業第一天,我在朋友圈發了個消息,沒想到一下子來了200多個訂單。"
2018年4月,急需場地擴大再生產的馬娟,經縣婦聯牽線,來到了布楞溝村。可她沒想到,招工之初應者寥寥。"一是老觀念作怪,不想讓婦女拋頭露面;二是看我一個女人,不相信我能帶她們增收致富。"
從易地搬遷安置點到村里的扶貧車間,最遠不過10分鐘路程。但最初一段時間,還是有大老爺們兒騎摩托車送媳婦兒過來,不時向院子里東張西望。馬娟笑道,名義上是送人,其實還是放心不下。
"每天工資100元,2018年賺了近8000元。"談到務工,村民馬麥熱在笑逐顏開,"我老公跟著村里的工程隊打零工,一年也就掙了7000來元。"
布楞溝村民的精神面貌,正悄然改變。一位受訪村干部坦言,過去幾年,一些村民看到政府、企業想方設法幫助布楞溝村建設,不同程度產生了"等靠要"思想。如今,隨著婦女就業帶動以及駐村干部引導,"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觀念、得過且過的風氣進一步扭轉。
截至目前,村里的扶貧車間已經吸納26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現在村里還有很多婦女搶著來,我們想再招20多個工人,滿足每戶都有一個人在這兒就業的需求。"馬娟說,村里已為她們新建了一處300多平方米的車間,預計今年1月就能投產。
以前,馬生榮到布楞溝村調研,經常有群眾反映困難;現在,村民們問的多是產業獎補政策、勞務崗位信息。"布楞溝村鄉親們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苦干不苦熬的想法,取代了‘等救濟’‘靠幫助’。"
種養結合,抱團謀發展
"布楞溝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貧困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
站在布楞溝村文化廣場向南遠眺,半山腰一排排綠色屋頂的建筑分外顯眼,那是村里致富能人馬大五德領辦的布楞溝養殖專業合作社。
16歲時,馬大五德就離開家鄉做起了肉羊、皮毛販賣生意。得知習近平總書記在家鄉考察的消息,馬大五德感覺"布楞溝村的春天來了"。2014年底,他拿出攢下的175萬元,回到老家與人合伙辦起了養殖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占地25畝,有6個棚圈,肉羊存欄規模最大能達3200只。"馬大五德說,2018年出欄3100多只羊,銷售總額在430萬元左右。
布楞溝村素有養殖牛羊的傳統,但規模一直不大。馬大五德主動提出帶領鄉親們抱團致富,合作社平價提供羊羔,負責日常防疫,并以每斤高于市場價2元的價格回購肉羊。
2018年9月,在縣鄉兩級黨委和政府支持下,馬大五德又與1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協議:貧困戶以甘肅省深度貧困村產業試點項目資金入股,合作社負責還本付息,并承諾自2019年起每年每戶保底分紅3000元。
5年多來,東鄉縣把畜牧養殖作為布楞溝村農民增收的主渠道,依托雙聯惠農貸和合作社,扶持農戶發展肉羊產業。截至目前,布楞溝村建成3000只規模養殖場1座、200至500只規模的養殖場2座,累計發放良種羊852只,全村羊存欄量近2000只。
結合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布楞溝村積極發展以啤特果、核桃、花椒、枸杞等為主的經濟林。"2018年實施了近4000畝植樹造林工程,不僅改善了昔日荒山禿嶺的生態環境,隨著經濟林逐步進入掛果期,村民又增加了一項收入。"布楞溝村駐村第一書記陜斌杰說。
"縱向看,布楞溝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貧困群眾切身感受到黨的關懷。但橫向比較,布楞溝村差距依然明顯。"馬生榮表示,當地將以養殖業、食品加工等產業為發展重點,堅決把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的要求落到實處。
代表作2:
江西井岡山市神山村——
創業收獲致富果 八方客來農家樂
氣溫驟降,陰雨連綿,喧鬧了大半年,神山村難得冷清。
村不大,步行一圈,也就十來分鐘;人不多,男女老少,統共54戶231人。因為山高路險,神山村長期為窮所困,鮮為人知。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冒雪來到村里,看望慰問鄉親們。自此,神山村有了名氣。
先是道路拓寬,再是舊房改造,接著旅游興起,神山村舊貌換新顏。趁閑暇,村支書彭展陽盤點游客接待量,變化不得了:2016年9萬人次,2017年22萬人次,2018年同比又增四成。
人氣旺了,荷包鼓了,但不能歇腳。習近平總書記叮囑:"讓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3年過去,言猶在耳,神山人繼續奔夢小康。
告別貧困
"總書記講‘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神山村已經實現了"
雨勢稍弱,恰遇彭夏英。此前,她和丈夫張成德先后患病,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習近平總書記來時,在她家座談半個多小時。
"總書記一間一間屋子看,跟我們算收入支出賬。"那天的對話,彭夏英記得很牢。"總書記問,黃桃、茶葉收入穩定嗎,可持續嗎?我說有分紅,還拿股權證給他看。問電視能收幾個臺?我說有四五十個,總書記就拿遙控器查看。"
2016年春節剛過,"成德農家宴"開了張。這是神山村第一家農家樂。彭夏英和張成德犯過嘀咕,本來就是貧困戶,萬一不掙錢咋辦。沒承想,游客紛至沓來,最多時一天八九桌,一家人忙得團團轉。
"一年能掙好幾萬,黃桃、茶葉有分紅,土特產還能賣萬把元。"彭夏英說,2018年新增了民宿,10個床位,增收4000多元。
生活有保障,脫貧可持續,彭夏英和張成德心里的石頭,終于落了地。
改變不止于此。前些年,神山人背井離鄉,四處討生活,常年在村的僅30余人。2016年春節,外出村民都返鄉過年。彭小華和妻子決定,這回不走了,就在家鄉創業。
下這個決心,其實不容易。
"過去也創業,養過娃娃魚、竹鼠、山羊,跑過班車開過店。最難的時候,到河里挑沙子賣。"回首過去,彭小華感觸良多,"失敗一次,就換一個從頭再來,只想走出一條路。"
彭小華會養蜜蜂。可頭幾年忙于生計,照顧不周,20箱蜜蜂越養越少,最后只剩5箱。返鄉后,彭小華有時間有精力,2018年把規模擴大到40箱,不僅賣蜂蜜,還賣蜂種,一年少說能掙兩三萬元。再加上農家樂、民宿,日子比蜜甜。
這樣的故事,在神山村不勝枚舉。井岡山創造出"紅藍黃"精準識別模式,織就細密的脫貧保障網,于2017年初率先脫貧出列。神山村則是"率先中的率先",一戶一畝竹茶果、一戶一棟安居房,廣開農家樂,織密保障網,貧困帽子被丟進大山深處。
村里的笑臉墻上,10多位村民開懷大笑的瞬間,被照相機定格。行走神山村,不管遇到誰,提起現在的日子,都是滿臉帶笑。
"總書記講‘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神山村已經實現了。"64歲的賴福山,當過12年村委會主任,點滴變化看在眼里。"村民的精神面貌真是大變樣,不像過去天天愁這個、愁那個,不知道怎么發展。"
2017年,神山村貧困戶人均年收入8700多元,非貧困戶突破16000元。神山村被評為江西省4A級鄉村旅游點、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文明鄉村。
轉變觀念
"政府扶持我們,不是撫養我們。要是富裕不起來,那就辜負了總書記的期望"
"入股的幾個人,都是村里干部。"
"他們也搞餐飲,影響村民生意。"
新落成的扶貧大講堂,爭議不小。說起這事,村干部也一肚子委屈:"開了幾次會,叫村民一起干,可沒人響應,只好干部帶頭。"
黃洋界,八角樓,神山村夾在中間,位置得天獨厚。嘗到了旅游的甜頭,神山人認準這是條好路子,一股腦冒出17家農家樂。
可搞旅游,終究是新鮮事,真做起來,煩惱也不少。
論空間規模,神山村地域太小;論旅游產品,神山村相對單一。游客慕名而來,不大會兒就看完,頂多拍個照、打幾下糍粑,往往飯都不吃就走。
"服務水平、硬件都成問題,很多團隊一聽說村里的接待能力,就不來了。"彭展陽說,游客需求多樣化,神山村卻滿足不了,"游客越來越多,但能留下來的少,村民掙不到錢。"
2018年上半年,一次接待活動,讓村干部李石龍大長見識。服務人員都是借調來的,全程專業化、標準化服務。客人從落座到離開,用餐過程中,不用起一次身。
"我們的農家樂,客人坐下,想喝茶沒茶,用餐沒紙巾,吃完飯沒牙簽。"李石龍坦言,不趕緊轉變,肯定難長久。
"政府扶持我們,不是撫養我們。要是富裕不起來,那就辜負了總書記的期望。"彭夏英也擔心,單打獨斗,成不了氣候。
一方水土,如何能長久富裕一方人,神山村尋路心切。
村里的全國人大代表左香云,領銜旅游協會,對外跑市場,對內統一分配客源。村里改造進出黃洋界的古道,建成紅軍小道,將附近紅色遺址穿珠成鏈;依托扶貧大講堂,開發精準脫貧課程,成立好客神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對接紅色旅游培訓機構。
不過,對這些新嘗試,不少村民觀望。最大的顧慮,還是怕搞不成。
茅坪鄉黨委書記劉曉泉說,村民有疑慮、不理解都正常,是對發展路徑和理念的認知有差異,"觀念碰撞不是壞事,起碼說明村民有發展意愿。黨委和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引導干部群眾勁往一處使。"
規劃未來
"生活好的過得更好,生活一般的上臺階,脫貧致富的果子越結越實"
新房即將完工,賴福山和兒子商量,只留一層自住,其它租出去,用來做民宿。
"一年租金6000元,有客入住,一間房一晚還能得10元。"這事,一家人都贊成。賴福山笑言,"我們也想沾沾旅游的光。"
神山村有兩個村組,一個是神山組,一個是周山組,相距1公里。老話說,自古神山一條路,走到周山路一條,必須原路返回。雖屬一個村,卻像兩個世界:神山組游客爆棚,周山組鮮有人至。
2017年,有企業到神山村開發民宿。僅有15戶的周山組,有7戶簽了房屋出租合同。
"少數人富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真富。"掛點聯系神山村一年多,茅坪鄉干部李燕平說,"要讓更多村民融進來,一起增收致富奔小康。"
近3年間,記者多次走進神山村。與前兩年相比,這一年神山村的發展似乎變慢了:有的規劃尚未落實,有的道路仍在建設,有的工程剛起了頭。
"一開始要做的事很多,變化比較明顯。現在做提升,勁都使在暗處。"在劉曉泉看來,這是神山村必經的階段。"后續發展要靠市場,不然現在搞得漂漂亮亮,沒有市場主體運營維護,難免走向衰落。"
一系列動作,正悄然展開。向外看,黃洋界、神山村、八角樓連點成線,一條精品旅游線路即將打通。向內看,神山學院規劃設計完成,糍粑小鎮加快推進,民宿改造雛形漸顯。
那年跟總書記一起打糍粑的李宗吾,剛把客廳的水泥地換成了水磨石,二樓正逐間改造。他還有個計劃:收拾一下存放雜物的倉庫,夫妻倆住過去;騰出來的房子,全部做民宿。
之前,兒子貸款做生意失敗,李宗吾再遇事,堅決不貸款。可看到企業投資的民宿項目進展飛快,他有些坐不住。這天,正巧趕上井岡山農商行來做金融扶貧宣講,他也領了一張票去聽。
"生活好的過得更好,生活一般的上臺階,脫貧致富的果子越結越實。"左香云也在找資金,想幫村里修條旅游環形路,沿線增設攤位,讓住得偏的村民也來掙錢。
離開神山村,陰雨天行將結束。之前被冰凍壓彎的翠竹身姿漸挺,耳畔回響起村民的話:"過段時間你們再來,一定會有新看頭!"
代表作3:
四川昭覺縣三河村——
產業興旺火塘暖 文明衛生氣象新
再次圍坐在吉木子洛老阿媽家的火塘邊,洛古有格對5年前的選擇,更加篤信。
30歲的洛古有格,是四川涼山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僅有的幾名大學生之一,2013年從重慶辭職,回鄉搞起了烏金豬養殖。
"辛辛苦苦供你讀書,就是希望你能走出大山,你卻跑回來養豬!"母親氣得直哭。
山梁上的三河村,平均海拔2500米,清一色的簡陋土坯房,典型的彝族聚居深度貧困村。同其他不少村寨一樣,這里的彝族群眾在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發展認同上,長期以來與現代經濟生活存在較大差距。
讓洛古有格心有篤定的,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勉勵。
"要培養本地人才,引導廣大村民學文化、學技能,提高本領,還要移風易俗,通過辛勤勞動脫貧致富。"2018年春節前,在三河村吉木子洛老阿媽家的火塘邊,習近平總書記為當地脫貧攻堅工作開出良方。
新房在建,產業在興,風氣在變,習慣在變,觀念在變。火塘溫暖依舊,彝寨氣象一新。
洛古有格如今已是當地有名的創業明星,母親變成他最鐵桿的粉絲。
感恩奮進加油干
空前舉措攻堅直過民族脫貧,自我發展意愿拔節生長
隆冬清晨,霧凇漫山遍野。三河村村民鄭土呷懷揣一條尼龍繩,徒步翻過道道山梁。抵達鄉道岔路口時,陽光正好從山巔林梢漫透出來。
三河村第一書記張凌,早已在此等候。不遠處的紅色卡車里,從四川達州運來的44頭西門塔爾母牛,背部已噴上編號。
這天抓鬮選牛,村里要求每戶家庭來一位代表,拉馬俄莫卻把一家五口都叫來。"之前養過兩頭,總共賣了一萬八千元,家里一下就脫了貧。今天家里人都過來沾沾喜氣。"
"下一戶,鄭土呷!"聽到叫號,鄭土呷一溜煙跑上前來,右手在胸前搓了搓,小心翼翼伸進文件袋,在里面攪一圈,捏出一張小紙條,"7號牛。"
"每頭牛折合6582元,要好好養,不能殺、不能賣,3年內還款,免息。"聽著村干部的叮囑,鄭土呷在合同上按下紅指印。取出早已備好的尼龍繩,他麻利地牽上牛。這頭"寶貝疙瘩",承載著鄭土呷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上世紀50年代,涼山州實行民主改革,世居在這里的彝族群眾,從奴隸社會一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成為"直過民族"。這里的脫貧攻堅任務異常艱巨繁重。
"總書記十分牽掛彝族群眾,黨的十九大后考察脫貧攻堅的第一站,就是涼山。在彝區腹地,總書記強調,無論這場攻堅戰有多難打都必須打贏。"涼山州委書記林書成說,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溫暖了大涼山村村寨寨、家家戶戶,極大鼓舞了彝鄉兒女脫貧奔小康的斗志。
面對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力度、綜合幫扶力量,感恩奮進響徹大涼山:"精準扶貧‘瓦吉瓦’(彝語:好得很)!"學漢語、學政策、學法律、學技能,農民夜校熱鬧了,縣委黨校來了一撥又一撥的"泥腿子"。種了一輩子的馬鈴薯換種后效益劇增,易地搬遷的彝家新寨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一盤鄉村旅游的大棋開始布局……
洛古有格干得更歡了,養殖合作社有110戶農戶加入,2018年銷售仔豬2000多頭,帶動戶均增收3000元。
"自我發展意愿在前所未有地拔節生長!"火塘里柴火燒得劈啪響,跳動的火焰,映紅了洛古有格黝黑臉上的笑容。
"一村一幼"全覆蓋
讓孩子們受到更好教育,掌握人生本領
"老師,我會念!"看著黑板上的字母"k",講臺下一排排小手舉得踴躍。
抵達昭覺縣三岔河鄉中心校時,已近正午時分。教室里,34歲的教務主任劉金貴領著65個彝族孩子,正認真讀寫拼音。
回彝鄉當老師,是劉金貴人生最勇敢的決定。大學畢業后,在昆明工作的他月薪過萬。可2011年的一堂語文課,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我妻子在昭覺當老師,有天請了病假。我剛好休假,就去替她上課。"自告奮勇的劉金貴,卻在六年級教室敗下陣來,"整堂課我使盡全力,膽怯閉塞的學生,還是一臉茫然。"
深受觸動的劉金貴,不久就參加了特崗教師招聘,考入三岔河鄉中心校成為小學老師。"彝鄉要發展,教育必須跟上,讓孩子們受到更好教育,掌握人生本領。"
剛開始,班里只有12名學生。"秋季農忙,家長讓孩子收玉米,班里就只剩三四個了。"劉金貴說。
學前教育曾是涼山教育體系中最突出的短板,彝區孩子學漢語晚,語言障礙導致"學業困境","厭學—輟學"惡性循環斬而難斷。
"控輟保學"倒逼昭覺縣率先在全州探索學前教育。2014年,三岔河鄉中心校成立學前班;兩年后,"一村一幼"教學點順利開辦。"如今,小娃娃一年級前,都已讀過3年學前教育。"劉金貴難掩興奮。
正說話間,下課鈴聲響起,孩子們沖出教室。三河村7歲的吉麻衣三看見記者,嘴角露出微笑。"會寫自己名字嗎?"他點點頭,拿過記者的筆記本,一筆一畫,認認真真。
"每天放學,吉麻衣三走1小時山路,順便幫奶奶把馬牽回家。"劉金貴告訴記者,老人供3個孫子上學,"地里活再累、再忙,也不允許娃娃缺一堂課。"
如今,涼山基本實現"一村一幼"全覆蓋。大涼山深處,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就在劉金貴們默默堅守的歲月里萌生。
移風易俗好生活
精準扶貧走好群眾路線,延續千百年的陳規陋習正被改變
一間大通屋,幾張床,屋里陳設簡陋,但很干凈。對吉木子洛而言,天天打掃已是習慣成自然。"以前生病,總以為是有鬼附身。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彝族鄉親說,過去的確是有‘鬼’的,愚昧、落后、貧窮就是‘鬼’。總書記的話印在我們心里。現在大家知道了,改變生活習慣,把家里和個人的衛生搞好,‘鬼’就會被驅走了。"老阿媽說。
深入大涼山腹地,欣喜發現,精準扶貧走好群眾路線,鍥而不舍驅"鬼"除"魔",延續千百年的陳規陋習正被改變。對此,三河村第一書記張凌深有感觸。
"門外堆著牛糞,蚊蠅亂飛。"初上任時,村里環境衛生狀況給他一個下馬威。而最讓他頭疼的,是大操大辦的風氣:一場婚喪嫁娶,動輒花費二三十萬元,留下還不完的債。
"辦個喜事,花費這么大,今后日子怎么過?"張凌和駐村工作人員挨家挨戶勸說,卻常遭冷遇。一次入戶走訪,就被50多歲的說遲阿呷"逐客":"祖祖輩輩的習俗,憑啥要改?"
舊風難移,村支部書記某色比日急在心里。他召集村里各家族代表,讓大家反復勸說自家族人。最終,三河村建立起紅白理事會,并制定了章程,對婚喪嫁娶中的花費作出限制。
同時,定期開展"四好"文明家庭評比,通過社會扶貧為每戶購買洗衣機,引導群眾從洗臉、洗手、洗衣服這樣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洗衣機在農村是"大件","重賞"之下,村民們逐漸形成洗衣服的習慣。而對不愿改變的村民,張凌自有妙招:駐村工作人員自帶洗衣粉、水盆,輪流到其家中幫助洗衣服、被套,時間一久,再懶散的村民,臉上也掛不住,加入到講衛生的行列中。
如今在三河村、在整個涼山彝區,移風易俗蔚然成風,"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形成好習慣,養成好風氣"已經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