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视频一_国产劲爆久久_五月天综合网_日韩av在线一区二区

首頁 > 正文

電視理論傳播功能的缺失與再造 ——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探析 理論節目的創作與發展

2019-06-23 13:32 | 來源: 江蘇記協
【字號: 打印  
Video PlayerClose

電視理論傳播功能的缺失與再造

——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探析理論節目的創作與發展

????【內容摘要】當前,主流媒體正以創新的方式,對理論內容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行通俗解讀和有效傳播,讓理論為社會公眾所接受,這對“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具有重要意義。理論節目電視化傳播的挑戰性極大,需要在節目內容、節目氣質、節目表達、組織協調等方面進行創新。主流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需要再造缺失的理論內容傳播的功能。應當認識到,理論解讀是專家學者的事,更應是電視媒體人的事;內容生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理論節目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

????【關鍵詞】理論傳播;電視媒體;功能缺失;功能再造

????當前,媒介融合趨勢不斷發展,主流媒體正以創新的方式,對理論內容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進行通俗解讀和有效傳播,讓理論為大眾所接受,這對“畫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圓”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主流媒體的重要責任,也是一個挑戰巨大、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主流媒體特別是電視媒體,需要再造缺失的理論內容傳播的功能。

????一、理論內容電視化傳播的現實挑戰

????判斷一個媒體是不是主流媒體,很重要的一個標準是看其引導力的強弱。理論節目在引導輿論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通過理論節目從理性層面推動受眾形成共識,引導效果會更加突出。然而,當前電視媒體上理論節目寥寥無幾,能夠有效傳播、產生廣泛影響的更是鳳毛麟角。這是因為做好理論節目對電視媒體人來說,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收視競爭有壓力。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在《關于電視》一書中以法國電視媒體為例,詳盡分析了“經濟場”對“新聞場”的影響,指出電視媒體要有經濟收益,就要有廣告量;要有廣告量,就要有收視率;要有收視率,就要報道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而最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往往會集中到社會新聞。 這種運作邏輯在我國電視行業同樣存在。為了追求收視率、獲得廣告量,電視媒體往往將重心放在更容易吸引眼球、能立竿見影拉動收視率的社會新聞上。特別是當前媒體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電視媒體的生存和發展壓力巨大,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由于更能帶來收視率,綜藝節目成為各家電視媒體內容生產的重中之重,有的綜藝節目不惜以庸俗、低俗、出格的方式博眼球,一定程度上出現“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生活的泛娛樂化現象。理論節目在收視方面不占優勢,很難吸引廣告投放,如果只算“經濟賬”,電視媒體顯然會缺乏制作理論節目的動力。

????其次,駕馭能力是短板。新聞節目、綜藝節目等是電視媒體成熟而主流的節目類型,但理論節目則需要更高的駕馭能力,對于電視媒體人而言,做出具有良好傳播效果的理論節目更是難上加難。理論節目要求主創團隊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能夠準確把握理論精髓和核心要義,同時又能以通俗化、大眾化的方式進行熒屏呈現,讓受眾樂于接受。在當前的全媒體傳播環境下,策劃制作理論節目不僅要考慮電視傳播的影響力,還要考慮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力,這更令電視媒體人望而卻步。

????然而,跳出“唯收視率論”的羈絆,以理性的方式、創新的手段,通過理論節目有效引導社會輿論,是主流媒體應有的責任,電視媒體理論內容傳播的功能需要再造。2012年下半年,大型理論訪談節目《時代問答》在江蘇衛視晚間重要時段啟動常態化播出。節目定位于“時代熱點,權威解讀”,第一時間聚焦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及時回應百姓關切的問題,目前已累計播出近300期。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后不久,解讀十九大精神的六集大型通俗理論節目《厲害了,我們的新時代》在央視新聞頻道、財經頻道、科教頻道播出。2018年,為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由中宣部理論局、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廣電總臺聯合制作的五集通俗理論對話節目《馬克思是對的》面世,以下將以該節目為例,探析理論節目在當下媒介環境中策劃、制作、傳播等環節的思路。

????二、理論內容傳播創新的探索實踐

????理論節目要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其難度遠大于新聞節目、綜藝節目等類型,創新尤為重要。從《時代問答》到《厲害了,我們的新時代》,再到《馬克思是對的》,幾年來,電視媒體人在理論內容的傳播創新方面持續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把控能力也有所增強,但是用五集電視節目聚焦偉人馬克思、解讀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既要嚴謹,又要好看,無疑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在《馬克思是對的》策劃之初,節目創作團隊就明確,力求以新的視角講述馬克思的博大胸懷、高尚人格、理論貢獻和世界影響,展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義、真理光芒和當代價值;力求用通俗、生動的電視節目解讀深奧、抽象的理論內容,為青年一代走近馬克思、學習馬克思主義提供一個更加“接地氣”的入口;力求在闡述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同時,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和實踐,深刻闡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當代中國,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要實現這些策劃意圖,必須在節目內容、節目氣質、節目表達、組織協調等方面進行創新。

????(一)內容緊扣主題

????馬克思的一生波瀾壯闊,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馬克思的筆記和著述浩如煙海。為了用五集電視節目講好馬克思的故事,講好馬克思主義,創作團隊讓每集節目內容都緊扣一個話題或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觀點,進行系統梳理、理論闡釋,適時穿插生動故事,力求做到既緊湊又豐富,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溫度。

????《馬克思是對的》從馬克思的中學畢業作文入手,為觀眾講述馬克思如何在17歲就立下“為人類而工作”的志向,如何為實現理想刻苦學習提高本領,如何在《萊茵報》工作期間以筆做武器抨擊專制政府為貧苦群眾發聲等,向觀眾展示一個從小懷抱遠大志向并用一生實踐理想的偉人馬克思。節目從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至高評價入手,講述馬克思如何在反思、揚棄前人哲學思想的基礎上,一步步形成自己的哲學觀點,準確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通過講述《資本論》創作和出版背后的故事,闡述剩余價值理論和經濟危機理論的核心要義,讓觀眾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有更深入的了解,對《資本論》的不朽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講述《共產黨宣言》中文首譯本的故事,帶領觀眾認識科學社會主義基本理論,回顧科學社會主義由理論變為現實的歷程,用雄辯的事實證明科學社會主義跨越時空的真理力量;從馬克思在英國廣播公司(BBC)1999年舉辦的“千年思想家”評選和2005年舉辦的“古今最偉大哲學家”調查中都位列第一。講述馬克思主義在全世界的廣泛傳播和巨大影響,特別是在當代中國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闡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

????為了讓節目更好看,創作團隊注重深挖細節,搜集了大量有關馬克思治學、生活、愛情、論戰等方面的細節材料,有機地融入節目中,讓節目更加有血有肉,不枯燥、不晦澀。例如,為了展現馬克思勤奮好學的特質,節目組從德國作家梅林撰寫的《馬克思傳》中找到相關記錄——馬克思在柏林大學求學期間,一年的專業書籍閱讀量比一般學生數年都多。而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找到更多細節:為了更好地鉆研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在寫作之余,利用閑暇時間學習和鉆研數學,自學了微積分;在寫作《資本論》第二卷、第三卷時,為了能更直接地閱讀俄國的統計數據,已經52歲的馬克思開始學習俄語,經過一年的刻苦學習就可以自如閱讀俄語資料了。這些細節為馬克思一生涉足多個領域并在涉足的每個領域都有獨到發現提供了生動注解。

????嚴謹的邏輯講述、巧妙的故事穿插,讓通俗理論對話節目《馬克思是對的》既系統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全貌,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又塑造了立體豐滿、可親可敬、充滿魅力的馬克思形象。馬克思的偉大人格、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得到充分彰顯。

????(二)氣質精準定位

????理論節目要提升引導力,影響青年一代,既要注重闡述的邏輯性,又要注重節目的生動性。打造一檔充滿青春氣質的理論節目,是創作團隊對《馬克思是對的》的定位:希望以青年人喜聞樂見的講述方式,吸引青年人的關注;力求讓節目成為一堂勵志課,也成為一堂能夠激發人們興趣、引發人們思考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知識普及課。節目組特別邀請了5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擔任主講嘉賓,以增強節目的權威性、可信度。同時,還從全國各大高校篩選出5位深受學生歡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青年教師,同理論大家一起擔任主講嘉賓,強化節目的互動性、交流感。

????除了邀請理論專家、青年教師擔任主講嘉賓外,《馬克思是對的》節目組還從北大、清華、南大、復旦等高校挑選了28名優秀青年,作為參與節目的“青年代表”。節目中,他們講述故事、與嘉賓交流互動、朗誦詩歌,表現亮眼。“青年代表”中的很多人都有參加各類演講比賽的經歷,互動發言積極踴躍,故事講述生動流暢,詩歌朗誦聲情并茂,充滿感染力,彰顯了節目的青春氣質。

????不僅如此,參加節目的現場觀眾也都是來自高校的青年學子,他們與場上的“青年代表”形成呼應,散發出濃濃的“課堂”氣息。他們帶來青年人的視角、青年人關心的話題,與嘉賓交流對話,談感觸,談疑惑,更能引起青年人的共鳴,成為節目的又一大亮點。

????節目的參與者是青年人,目標受眾是青年人,制作團隊也主要是青年人。《馬克思是對的》主創團隊絕大部分是“80后”和“90后”,他們與青年受眾群體的思維和表達方式共通,這讓節目更容易被青年人接受和喜愛。此外,創作團隊還組織年輕的專業人員創作了主題曲《你的名字,我的力量》,以“我”為視角的歌詞和輕快的旋律進一步拉近了節目與青年人的距離,贏得網友紛紛點贊。

????(三)表達全面創新

????理論節目缺乏新聞性,又不具備娛樂性,要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需要每一個環節都創新到位。《馬克思是對的》節目策劃之初,創作團隊全面搜集國內外理論節目,并組織觀摩、研討活動。在此基礎上,收集不同的策劃方案,取長補短,形成基礎方案,再經過論證、打磨、完善,確定最終的流程和形態。在表達方式上,該節目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創新:

????第一,通過創新內容的表現手法,增加節目的可看性。作為理論對話節目,僅僅采用專家講述的方式顯然會令觀眾感到枯燥。為了讓節目內容更加通俗易懂,節目組經過反復論證,決定采用手繪動畫的形式呈現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要義,以簡短的篇幅和直觀的形式幫助觀眾理解。例如,在主講嘉賓闡述《共產黨宣言》主要內容和歷史地位時,節目通過手繪動畫呈現了《共產黨宣言》的核心觀點,讓觀眾一目了然。手繪動畫除了用于理論闡釋,還運用到故事講述中,如講到馬克思在《萊茵報》的工作經歷、馬克思與不同哲學流派代表人物之間的論戰時,節目也是借助手繪動畫再現當時的情景,讓節目更加生動、更加形象。此外,節目中還運用了“小黑板”等網絡上常見的表現方式,使節目整體風格年輕化,符合年輕觀眾的收看習慣。

????第二,通過豐富流程的環節設計,讓觀眾耳目一新。節目組在演播室專門設計了“互動提問區”和“故事講述區”,每集安排7位“青年代表”講述馬克思的故事,與主講嘉賓互動交流,取代了主持人串場或配音的傳統方式,既為節目增添了青春的氣息,又給觀眾很強的代入感,讓理論節目“活”起來。每集節目片尾還特別設計了“致敬馬克思”的詩歌朗誦環節,通過朗誦馬克思的代表詩作,向偉人致敬,詩歌朗誦短視頻在互聯網推送后迅速刷屏,增強了節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第三,通過逼真的舞美設計和場景還原,提高節目呈現效果。節目組經過反復設計和論證,最終確定了實景化的舞美設計方案:實體書架與外文書籍模擬出19世紀古舊的圖書館,環形階梯式的觀眾區布置在大屏與燈光的配合下,又營造出一種富有濃郁時代氣息的歐式課堂氛圍,讓現場觀眾身臨其境,仿佛回到馬克思生活的年代。

????第四,堅持全媒體傳播的思路,擴大節目影響力。除了在網絡直播完整的節目,創作團隊還為每一集節目制作了5分鐘左右的短視頻版本,并將手繪動畫、詩歌朗誦、主題曲等精彩內容進行碎片化拆分,在新媒體平臺推送。這些短視頻契合當下受眾的觀看習慣,為節目贏得了較高的網絡人氣。

????(四)組織高效有力

????《馬克思是對的》節目從策劃到正式播出只有兩個月時間,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創作團隊組織上百人的團隊,有序調度,協同作戰,高效運轉,為節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撐。具體來說,組建了文稿創作組、現場攝制組、技術保障組、后期剪輯組等多個小組,合理分工,責任到人,全力投入到節目制作中。

????對創作團隊形成巨大挑戰的是內容的把握。在打磨腳本的過程中,創作團隊對馬克思的事跡、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觀點進行了全方位搜索和整理,形成節目的框架結構。為確保每集節目內容嚴謹準確,創作團隊查閱了原著和相關解讀,分頭搜集的圖片、視頻等資料更是不勝枚舉。對于重要的理論觀點,節目組請專家做梳理,提供素材,再組織文稿創作組用電視語言進行通俗化表達。形成腳本后,再請各領域的專家進行把關。為盡快完善腳本,給錄制和后期制作留出更多時間,創作團隊對文稿逐字逐句推敲,前后打磨十余遍。有了成熟的腳本,錄制效率得以大大提高。成片完成后,創作團隊又根據各方面的意見,進一步推敲細節,打磨完善,力求節目邏輯嚴密、內容嚴謹、形式生動。

????2018年4月27日-5月1日,《馬克思是對的》在央視綜合頻道晚間首播,央視網多終端直點播點擊量超4400萬次,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我蘇”新媒體平臺點擊量超2000萬次。新華社稱該節目“浸潤理想情懷、洋溢青春氣息”,“帶著觀眾們一起重溫馬克思的光輝足跡,感受偉人的人格魅力,感知真理的力量,把握時代的脈動,激發前進的動力”

????三、結語

????用創新的方式通俗而生動地解讀理論內容,提升主流媒體的引導力,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也是一項十分有意義、有價值的任務。電視理論節目《馬克思是對的》播出后,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反響,充分說明只要創新到位,即使是“小眾”的理論節目,同樣可以取得“大眾”的傳播效應。

????這一節目的制作過程也為電視理論節目乃至整個電視媒體的發展提供了以下啟示:第一,理論解讀是專家學者的事,更應是電視媒體的事。媒體具有放大效應,通過有效的理論闡述引領引導輿論,主流媒體不能當旁觀者,應當責無旁貸做主力軍。理論內容的電視化傳播極具挑戰性,但在復雜的輿論環境下,善于從理性層面推動全社會形成廣泛共識,應該成為電視媒體人擔當作為的必備能力。第二,內容生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當前媒體競爭十分激烈,要有可持續發展,算“經濟賬”無可厚非,但作為主流媒體,越是在競爭壓力大的情況下,越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越要強化算“政治賬”的意識,保持定力,不唯收視,動作不變形,不能只算“經濟賬”,避免受“經濟場”的沖擊與干擾。理論節目投入不小,在收視上又不討巧,難以形成廣告收入,但從電視媒體履職擔責的社會責任來看,理論傳播是其不應缺失的功能。第三,理論節目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更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在新的傳播格局下,理論節目要取得不俗的傳播效果,創新是重要出路,即使在創新的過程中犯一點錯誤,也不能犯不創新的錯誤。第四,研究受眾習慣,把握傳播規律,用創新的方式實現理論內容的有效傳播,是電視理論傳播功能再造需要突破的重點環節。

?

?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 王小玉
賀信
01009011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38149644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源县| 扎囊县| 嘉义市| 中西区| 丹棱县| 永定县| 临沂市| 高台县| 吉木萨尔县| 景德镇市| 宝坻区| 弥渡县| 柳江县| 睢宁县| 永平县| 柯坪县| 三明市| 连江县| 越西县| 德兴市| 青冈县| 卓资县| 布尔津县| 乌什县| 惠安县| 寻乌县| 观塘区| 大石桥市| 镇雄县| 保康县| 宝坻区| 东莞市| 普洱| 天柱县| 巧家县| 桂阳县| 德昌县| 婺源县| 双峰县| 东海县| 澜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