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廣播電視新聞專欄參評作品推薦表
欄目名稱 |
《我們圓桌會》 |
創辦日期 |
2010年12月20日 |
||||
專欄周期 |
每周兩期 |
播出頻道 |
杭州電視臺 綜合頻道 |
語種 |
中文 |
|
|
播出單位 |
杭州廣播電視臺 |
||||||
作者 (主創人員) |
集體(余新平、張平、汪迎忠、魯康寧、陸韋、鄭煜、沈怡、劉佳珍、黃安諳、沈雪、毛姝霖、潘星宇、王明華) ? |
編輯 |
俞春江、毛曉慧、方明 |
||||
專欄《我們圓桌會》簡介另附頁 |
|
||||||
? 推薦 理由 ? |
欄目特色鮮明。創建于2010年的《我們圓桌會》,是一檔定位于城市民主協商的談話專欄節目。欄目始終堅持與杭州城市發展和市民民生休戚與共、同頻共振,匯聚社會各界于一“桌”,就城市公共民生熱點問題,本著理性交流和建設性原則進行協商討論,促進交流溝通,達成共識理解,充分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著做”,形成正向合力。 注重持續創新。開播8年來,欄目不斷創新,注重線上線下、體制內外的融合發展。在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的基礎上,2018年欄目繼續探索“多屏融合”的表現方式,更加注重對社會熱點的回應,輿論引導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社會效果良好。截至2018年底共有各界專家學者、熱心市民、政府官員、行業代表及媒體人士等逾萬人次坐上“圓桌”參與討論,先后關注了700多個城市公共話題,對政府工作提出了3000多條建議,推動了40多項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完善。欄目成為杭州市黨委、政府部門了解民情、聽取民意、吸納民智、推動工作的重要渠道,被寫入杭州市委全會報告,成為杭城百姓參與城市治理、反映意見訴求、積極建言獻策的交流溝通平臺。欄目的公眾關注度、社會參與度和品牌影響力與日俱增。近兩年,欄目作為協商民主的成功案例,引發高層關注。中共中央辦公廳2017年派專員到欄目調研考察;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課題組把“圓桌會現象”作為城市治理樣本進行研究。欄目深度參與現代城市治理的實踐經驗,也為傳統媒體在新時期壯大主流輿論提供了成功范本。 |
|
|||||
初評 評語 |
“我們”代表著城市中的每一個人,“圓桌”意味著民主、平等與協商交流,《我們圓桌會》欄目以聚焦轉型期的社會需求為定位,通過意見開放、共同面對、協商解決的節目形態與自然、真實的表現形式,搭建了一個公眾參與城市管理的平臺,引導觀眾遇到問題時,把“背后的抱怨”轉化為“臺前的建言”,有效地發揮了主流媒體在構建良好社會輿論環境中的積極作用,體現了媒體責任與大局意識,是一檔接地氣,有實效的優秀新聞欄目。 |
《我們圓桌會》上半年代表作:隔離設施 為何又變多了
?《我們圓桌會》下半年代表作:拆了圍墻如何拆心墻(點擊播放)